<<返回 法律知识

星秩序视角|关于在劳动争议纠纷中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支付与否”的认定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3-01-04 点击量:192


1前言

          根据我国《民法典》对社会主体的法律分类可知,民法典将我国所有的民事主体分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三类,而本文所讲的劳动合同纠纷正是以上分类中的自然人与法人、自然人与非法人组织之间的纠纷。在劳动合同法中,将劳动合同纠纷所指向的主体归纳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两个主体,两者之间发生的纠纷也是层出不穷,但由于劳动者自身的弱势地位及法律意识的淡薄,对于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后的维权途径和基本的法律规定不太熟悉,故本文就简要分析劳动争议纠纷中关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支付与否”的问题,笔者进行法律分析后提出相关建议,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30104144802.jpg




2现实案例

          2021年3月初至2021年12月初,罗某某到甲公司从事菜品分拣工作,双方口头约定罗某某的每月保底工资为3000元,每日正常工作时间为10个小时,无严格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若每日工作超过十个小时,则超过的每小时按15元计算加班工资,每月月休4天,可存休假期。


          入职后,甲公司每月按时发放工资,但至双方劳动关系被甲公司违法解除时,双方并未签订任何书面《劳动合同》。故而罗某某等人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劳动争议人事仲裁院申请劳动仲裁,请求甲公司向其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该请求得到仲裁裁决的支持。


          裁决后,甲公司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该案历经诉讼一审及二审程序,均判决驳回甲公司的诉讼请求和上诉请求,并判决甲公司需向罗某某等人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


3双方争议焦点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法律关系是属于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


          针对该观点的辩论主要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部门规章”所规定的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劳动关系成立的构成要件。而针对该构成要件的辩论焦点又集中在于第(二)、(三)点,即劳动者是否遵守、适用用人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被管理(如工资发放制度、考勤制度、月休制度等)和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否属于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4相关规定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第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第二条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微信图片_20230104144811.jpg




5律师建议

          1、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当双方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之后,都应当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以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以据此劳动合同作为证据材料进行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用人单位也可避免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应支付的二倍工资损失。


          2、劳动者应当培养、树立证据收集和保存的法律意识,如对工资的发放记录,特别是对于微信支付工资及现金支付工资记录的保存。


          3、劳动者针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维权应当注意两个时间节点。


          第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形成时间不能超过一年,若超过一年尚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则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视为双方之间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那么也就无法再行主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


          第二,主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即自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日起一年内应当及时申请劳动仲裁,否则,可能会因已经超过一年仲裁时效而被驳回仲裁请求。




撰稿人:星秩序律师卫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