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法律知识

星秩序视角|民事欺诈存在何种情况下应上升为刑事诈骗?

发布时间:2024-11-22 点击量:36

           首先要明确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不存在界限问题,因为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关系类似于人与男人的关系,换言之民事欺诈包容刑事诈骗。既是刑事诈骗,就必然是民事欺诈。刑法仅将部分值得科处刑罚的民事欺诈行为类型化为诈骗罪,这些被类型化的诈骗罪在被刑法规制后,依然是民事违法行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民事欺诈应当接受刑事惩罚呢?

 

t01ca04b878464198e8.png

 

 

          1. 刑事诈骗必须遭到了财产损失。民事欺诈不需要被欺骗人遭受财产损失,例如:a向b购买泰国榴梿,b向a交付的是国产榴梿,时值泰国暴发疫情,泰国榴梿限制销售,反倒是国产榴梿供不应求价格大涨。a没有遭受财产损失,但不影响b民事欺诈a。而刑事诈骗犯罪构成要件中明确必须遭受财产损失。

          2. 以非法占有目的限定诈骗罪成立范围。除去刑事诈骗之外的民事欺诈行为也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以此将非法占有目的作为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区别是错误的。通俗来说,民事欺诈中诈骗人履行合同达到80%,非法占有了20%,刑事诈骗中行骗人履行合同10%,非法占有90%。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区别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存在非法占有目的不一定成立诈骗罪,可能只是普通的民事欺诈,但不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一定不成立诈骗罪。

          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认定,主要存在于《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办理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司法性文件中,可以将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总结为12种:(1)资金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2)资金使用成本过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不具有支付全部本息的现实可能性;(3)对资金使用的决策极度不负责任造成资金缺口较大;(4)肆意挥霍骗取资金;(5)使用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6)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骗取资金或大量透支;(7)使用虚假资信证明申领信用卡后透支;(8)归还本息主要通过借新还旧来实现;(9)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10)获取资金后逃匿;(11)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12)隐匿、销毁账目,或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

 

 742853009bb74155808098b5e89f55a7.jpeg

 

          3. 通过履行能力和履行意愿加以判断。行为人不存在逃匿、隐藏的情形,行为人有履行能力,且有履行意愿,应当认为不成立诈骗罪,属于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方式可以获得司法救济,不应动用刑罚的情形。反之,则认为存在刑事诈骗的行为。

 

 

 


撰稿人:星秩序律师罗文宇